jn江南体育经过前期低谷调整,加上钢铁、煤炭等主要下业供给侧改革下景气度回升,2018年以来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延续弱势复苏态势,主要机械产品产销量增长。但行业产能过剩、下游需求不足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行业探底回升依然充满了较大的不确定性,短期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难有效缓解。
样本企业表现方面,2018年以来重型机械样本企业经营业绩整体小幅增长,其中冶金矿山和物料搬运机械企业复苏较明显,但是船舶和轨交设备企业收入和净利润下滑压力依然较大,行业复苏的整体支撑力度仍不强。同时重型机械样本企业具有低存货周转率、低应收账款周转率的特征,2018年受轨交设备企业营业周期延长影响,行业整体营运效率进一步减慢。样本企业整体财务杠杆水平有所控制,但是短期债务偿付压力仍较大,且企业之间信用质量存在分化趋势,其中船舶设备企业亏损面扩大,偿债风险需予以关注。
从债券发行情况看,2018年1-11月重型机械发债企业信用等级处于AA-AAA级区间,期间发债企业整信用等级保持稳定,未发生级别和展望调整情况。但是在2014-2016年行业周期性低谷期,重型机械发债企业信用等级整体向下迁移,且信用违约事件较多,影响行业整体发债利率和发债利差均有所扩大,企业融资环境仍不佳,但是信用区分度有所增强。
展望2019年,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将继续减弱对冶金矿山机械的需求,但是下游企业经营状况好转、生产及采购热情上升以及新增优化产能等仍有望推升冶金矿山机械行业景气度整体持续小幅回升,此外,轨交设备政策支持预期较好,但是物料搬运下游建筑施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仍将低迷,船舶行业受限于全球贸易形势,运力过剩问题依然需要长时间消化,发展形势仍较为严峻。总体看,2019年除个别细分行业依赖产业升级及技术、政策推动因素外,重型机械行业整体运营难以出现重大改观。
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其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发展及下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紧密相关,前几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自身及下业双过剩影响,重型机械行业陷入低迷,发展形式较为严峻,2018年以来随着下游景气度的好转,行业出现缓慢复苏迹象,主要产品产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盈利下滑压力仍较大。
重型机械行业是机械工业中冶金机械制造业、重型锻压机械、矿山机械制造业和物料搬运机械制造业以及大型铸锻件制造业的合称,是为金属冶炼、金属铸造及矿山开采、选矿和起重运输等提供机械设备制造的基础工业,在国民经济分类中,按照《GB/T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标准的规定,重型机械行业归口的行业小类包括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C351)和物料搬运设备制造(C343)两个细分行业。本报告根据行业特点不同,按冶金机械、矿山机械和物料搬运机械三个分行业来分类,其中冶金机械是指金属冶炼、铸造、轧制及其专用配套设备的制造;矿山机械是指用于各类固体矿物及石料的开采和洗选的机械设备及其专门配套设备的制造,包括建井设备,采掘、凿岩设备,矿山提升设备,矿物破碎、粉磨设备,矿物筛分、洗选设备,矿用牵引车及矿车等产品及其专用配套件的制造;物料搬运机械是指轻小型起重设备、起重机、生产专用车辆、连续搬运设备、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等产品的制造。本报告中重型设备除包括国民经济分类中的重型机械,还包括运行特征相近的船舶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细分行业。
重型机械行业的产品大多为重大技术装备,通过为下游工业部门提供各类技术装备,带动和提高下业技术水平,具有行业关联度高,技术带动力度大等特点,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通常被称为“工业的母机”和工业化建设的“发动机”。重型机械行业属于典型中业,行业周期性较强,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整个行业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此外,作为投资拉动型行业,其行业增速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密切相关。从重型机械行业发展历史看,近十几年来,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呈现明显波动,其中2002-2012年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及“4万亿计划”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拉动,重型机械行业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期,之后受国内经济形势增长放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紧缩影响,其行业增速于2012年上半年开始有所放缓,以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景气度持续回落,产业的结构性风险上升,重型机械行业面临下业及本行业产能“双过剩”的局面,行业下游需求低迷、景气度迅速回落并在2015年陷入历史最低谷,企业销售、利润大幅下滑,行业发展形势严峻。2016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弱势复苏过程中,国家开始实施“三去一降一补”[1]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并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随着下游供求关系的改善,自2016年下半年,主要下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为重型机械行业提供需求支撑,2017年我国重型机械行业整体出现恢复性增长。根据《2017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重型机械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万多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较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行业利润总额654多亿元,同比增长19%,扭转上年同比下滑13.36%的局面;进出口总额2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1%。2018年以来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工作继续推进,产品价格提升,企业效益改善,投资活动比较活跃,前三季度重型机械行业仍延续上年增长态势,但是在整个机械工业行业中,重型机械行业仍属于增速恢复相对缓慢的子行业之一。
从产量情况来看,在经过了前两年需求疲弱后,2017年以来主要重型机械产品产量普遍出现恢复性增长。根据《2017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年鉴》数据,2017年1-6月冶金机械行业累计完成金属冶金设备25.6万吨,同比增长5.87%;金属轧制设备28.33万吨,同比增长4.4%。矿山机械行业累计完成矿山设备425.24万吨,同比增长13.97%。物料搬运机械行业累计完成起重机399.67万吨,同比增长5.75%;输送机械127.36万吨,同比增长0.97%。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2017年全年矿山设备、冶金设备、金属轧制设备等产品增速均在5-10%区间,2018年1-9月,矿山专用设备、起重机、数控锻压设备、风机、气体分离及液化设备等产量均保持12-30%增长。
盈利能力方面,自2013年以来,重型机械行业内各子行业盈利水平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特别是冶金和造船企业盈利下滑较为明显。2017年以来虽然行业有所回暖,但是原材料价格攀升、用工成本上涨、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增长等推升经营成本,行业内企业盈利压力仍较大。从机械工业全行业情况来看,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2017年机械工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为6.98%,比上年微增0.08个百分点,2018年1-8月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57%,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总资产利润率6.45%,同比下降0.3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面18.34%,同比上升1.28个百分点。重型机械企业整体主营业务利润率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铁路、船舶等运输设备行业盈利能力相对最弱,物料搬运行业盈利能力相对较高,近年来各细分行业盈利下滑压力普遍较大。
2018年以来,尽管钢铁、煤炭等行业在供给侧改革下,产品价格回升,企业经营状况好转,但是除煤炭行业投资完成额同比小幅增长外,其他大部分下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仍处于减少状态,包括钢铁、建筑施工业,对重型机械行业的发展支撑较弱。船舶和轨交设备仍表现低迷,尤其是船舶行业交付难、融资难的问题困扰部分船企财务风险持续发酵。我国重型机械行业整体产业链地位不强,现阶段经营压力仍较大。
重型设备行业的产品大多数都是非标产品,需要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即使对于同一种产品,不同客户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用性,而且单价高、生产周期长,甚至客户会指定某些原材料、设备的供应商。重型设备企业一般通过竞标取得订单,主要采用“以销定产”、“单件小批量”的生产模式运作,根据在手订单情况制定生产计划,采购原材料并组织生产。
我国重型设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重型设备行业的上游产业主要为钢铁制造业、机电配套设备等行业,下游根据不同的细分行业对应采矿业、有色金属冶炼及黑色金属冶炼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航运业等。重型设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很强,行业的健康发展受下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影响很大。
近几年钢铁行业产能一直严重过剩,2012-2015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从72%逐年下降至67%,行业盈利状况持续下降,2015年全行业陷入亏损,随着2016年初国家开始推进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政策,全国去产能取得一定成效,产能的大量出清使得产能利用率得到了很大提高,2016及2017年产能利用率分别提升至71%和78%。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粗钢、生铁和钢材累计产量分别为8.32亿吨、7.11亿吨和10.48亿吨,分别较上年增长5.70%、1.80%和0.80%。同时,钢价也有大幅上涨,使得部分钢企大幅减亏或扭亏。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统计,2017年1-9月,全国钢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5.35万亿元,同比增长23.10%,增速较2016年同期提高27.1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2,413.40亿元,同比增长118.50%,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53.91个百分点。
2018年钢铁行业处于去产能收尾阶段,钢铁去产能任务余量仅在3,000万吨左右,1-7月已压减2,470万吨,前三季度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继续提升至78.1%,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1-11月粗钢、生铁和钢材累计产量分别为8.57亿吨、7.08亿吨和10.13亿吨,同比增长6.70%、2.40%和8.30%,钢材价格仍处于高位,2018年1-11月全国主要钢材批发市场均价为4,545元/吨,比2017年同期上涨11.22%,企业利润继续好转,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299.63亿元,同比增长86.01%,未来产能去化任务有限,去杠杆、兼并重组等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随着钢铁去产能不断深入,环保、生产、质量等方面产业政策日趋严格,受此影响,近年来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804.2亿元,同比下降8.59%,降幅较上年扩大6.34个百分点。2018年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环保政策持续加码,迫使企业在环保设施上增加投入以维系生产,1-4月钢铁行业累计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4.30%,但是对冶金机械的投资需求动力依然不足。
我国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一直突出。为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实现煤炭市场供需平衡,2016年起我国开始启动煤炭去产能工作,加速了过剩产能的出清,对行业供给端产生了重要的短期影响。2016年和2017年我国累计退出煤炭产能约5.4亿吨。尽管去产能取得成效,但我国煤炭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统计,经过两年的去产能,截至2017年末全国煤矿总产能约53亿吨/年,其中形成能力的有效产能39亿吨/年以上,在建和技术改造煤矿产能12-13亿吨/年。此外,我国煤炭产能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落后产能仍占较重,全国30万吨以下的煤矿数量仍有3,209处、产能约5亿吨,其中,9万吨及以下的煤矿数量1,954处、产能1.26亿吨,淘汰落后、提升优质产能的任务依然较重。2018年我国计划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2018年1-8月已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约1亿吨,完成全年任务的67%。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截至2018年8月末已退出产能合计约6.4亿吨,未来还需退出产能1.6亿吨,后续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随着煤炭过剩产能的出清,国内煤炭行业供需关系恢复至紧平衡状态,煤价维持高位震荡,2018年以来煤炭企业经营效益继续回升。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16年,我国煤炭去产能进入实质推进阶段,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趋势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3,038亿元,同比下降24.2%,2017年以来随着行业景气度提升以及国家引导先进产能投放,我国原煤新增产能增加,当年新增产能1.99亿吨,同比多增0.70亿吨,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回升。2018年1-9月煤炭开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小幅增长2.1%,受其影响,矿山机械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在2016年同比下降后得到好转。
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主要依靠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等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近年来受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趋缓影响,建筑施工行业发展增速亦相应放缓,2017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较上年提高2.91个百分点;2018年1-9月建筑业仍延续上年增长,当期实现总产值15.23万亿元,同比增长9.38%。但是我国建筑业进入门槛较低,业内企业数量庞大,行业产能过剩且生产方式落后,因此虽然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但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自2016年以来持续处于下滑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为3,647.92亿元,较上年下降19.00%,增幅下降幅度较大;2018年1-11月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仍延续上年下滑态势,降幅为8.40%,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低迷对物料搬运机械行业新增需求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自2009年以来全球船运市场持续低迷,订单不断减少,2017年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弱势复苏,被视为全球经济先行指标的波罗的海国际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BDI),截止2018年12月17日BDI平均值1,353.13点,较上年初上涨18.68%,但是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同期巴拿马型船运价:四条航线美元/天,涨幅为10.94%。总体看,2018年以来我国船运市场仍处于缓慢复苏中。
2018年以来在全球航运市场小幅上涨及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强下,国际船舶市场延续上年回升势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同比增长,造船完工量同比下降,手持船舶订单止跌回升,根据工信部数据,2018年1-11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293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7.43%;同期新接船舶订单量3,3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0.20%;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8,73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97%。
受地缘、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影响,国际船运和造船市场复苏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存在,国内船企经营业绩恢复还需一段时间,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1-5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3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船舶制造企业788亿元,同比下降4.8%;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271亿元,同比增长0.3%。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4亿元,同比下降26.1%。其中,船舶制造企业9.3亿元,同比下降67.8%;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8.9亿元,同比下降42.2%。行业盈利水平大幅下降,一方面,船用钢材价格持续高涨直接影响企业利润水平;另一方面企业建造高技术船舶的成本高企,甚至部分船型自合同签订到开工建造就有因钢材价格上涨而出现亏损的情况,此外,劳动力、物流成本的刚性上涨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统计显示,我国船舶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1.2%,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
分船型看,受制于手持订单规模庞大,短期内海工建造市场新增需求依旧有限,装备价格持续低迷,此外船东的谨慎和二手海工市场的活跃,给海工船交付造成困难,长期无法交付的海工项目给企业运营带来压力,而大型液化天然气船、大型集装箱船等船型鲜有成交,主要承接的船型仍以散货船为主,且大多为小批次、多品种船舶,这对企业设计技术储备、产品开发能力和船型储备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我国船舶企业“融资难”、“交付难”等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船舶首付款只有5-10%,企业一方面为完成船舶建造需先垫付大量资金,行业整体现金流状况较差,行业内骨干大型企业现金流萎缩,普遍面临着资金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无法开立预付款保函不敢接单,即使接单也因开立保函周期过长导致订单无法生效,船舶企业融资环境不佳,2018年以来国内主要金融机构对我国船舶行业信贷支持仍普遍持谨慎态度,部分银行为规避风险对船舶企业融资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另外,2017年,国际知名海工运营商哈菲拉航运、潮水公司、法斯塔德航运等申请破产或筹划债务重组对海工装备建造市场打击巨大,船企手持海工平台项目延期交付和弃船现象依然存在,市场环境持续恶化。我国船企手持各类海工平台涉及合同终止和弃船项目明显增多,对船厂生产经营造成极大影响。而海洋工程装备产品定制化的特点,使之转手出售的难度极大,当前海工产业技术日新月异,船企在手海工项目的弃船风险不断集聚,交付形势尤为严峻,有待依靠政府政策扶持。
随着经济的增长及人们对交通工具的质量要求提高,我国铁路基建投资经历了长时间的大规模增长,2013-2017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万亿元,新增铁路营业里程2.94万公里,其中高铁1.57万公里,是历史上铁路投资最集中、强度最大的时期。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但是从增速来看,2011年铁道部高层变动带来负面冲击,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2011-2012年出现明显下滑,2013年起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增加,带动近三年来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保持在8,000亿元左右高位,但是增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轨交及相关配套设备需求整体表现低迷。
从行业上游情况看,重型设备制造业的上业主要为钢材制造业、生产电气控制系统的机电配套设备制造业。钢材方面,2016年以来经过供给侧改革及去产能的持续推进,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得以缓解,供给相对水平下降,钢材价格也随之得以持续波动上升。中钢材综合价格指数由2016年初的93.34点上升至2018年12月21日的107.59点,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预计短期内钢材价格仍将维持高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重型设备制造企业的成本压力。
机电配套设备制造业方面,电气控制系统机电配套设备是重型设备制造业的重要部件。目前国产的机电设备主要用于低端产品,多数高端设备主要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瑞典ABB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公司等国际知名的电气设备供应商供应。近年来,受下业持续不景气因素影响,我国机电设备行业库存高企,价格竞争较为突出,产品价格处于低位,但是2017年以来随着下业持续回暖及上游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升机电配套设备价格,成本压力也因此向重型机械行业传导。此外,我国机电配套设备库存仍处于高位,且整体供应较充足,但是高端设备需要进口仍增加了重型机械企业成本管控难度。
从上下游产业链地位来看,目前我国重型机械行业整体产能过剩并在中低端环节竞争激烈,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下游需求变化直接决定其产品销售,因此重型机械企业为了获取订单,扩大销售规模,会采用赊销方式,部分会以较宽松的信用条件为筹码参与投标竞争,导致企业被下游企业占用较多资金,且由于技术含量普遍不高,相对下游企业定价能力不强,随着竞争的加剧,存在拿到订单就亏损的现象。而上游原材料价格普遍上升,也增加了上游企业的整体议价能力,尤其对于规模优势不明显的重型机械企业而言,利润空间容易受到挤压,总体看,在上下游的挤压下,重型机械行业经营压力较大。
近年来国家政策主要侧重于促进重型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及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随着多项政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将加快淘汰行业落后产能,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整体政策环境较宽松,但更加具有针对性,优势企业更容易获取政策支持。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重型设备制造业的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长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国际大型重机企业相比企业规模较小、产品质量技术不足等问题。而随着我国人力成本优势的减弱及用工荒的出现,机器替人带来的机械产品自动化、智能化要求提升,因此,近年来,国家的支持政策更多地转变为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相继出台、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机械工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机械工业“十三五”质量管理规划纲要》、《关于加大重大技术装备融资支持力度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新的改革政策及相关细化文件,旨在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同时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实现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提升。
除以上政策方向外,针对产能过剩的问题,未来还将出台提高准入门槛、淘汰产品过剩的细分行业落后产能等政策。此外,环保标准日益严格,2016年4月1日,环保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第三阶段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非道路移动机械不得装用不符合《非道路标准》第三阶段要求的柴油机,意味着更高的污染排放控制标准和更高的生产成本,将使一批达不到要求的生产企业被强制性退出市场。总体看,国家政策的落实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发展质量,而在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将加大部分产能落后企业的竞争淘汰风险,导致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我国重型机械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并形成外资企业高端领域垄断,中低端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且细分产品领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占据绝对优势。行业内企业间竞争对设计研发能力、生产技术及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另外经营规模效应的显现有助于提高企业成本优势,2018年以来经过前期市场低迷期调整,部分企业退出市场或转型,市场集中度存在进一步提升的趋势。
我国重型机械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行业内整体竞争较为充分。受益于国内经营的发展及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国内重型设备行业在过去十几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细分领域都由少量大型企业占据相当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行业竞争特点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从地域分布来看,由于历史和地区环境的影响,重型设备行业区地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早,在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拉动下,对重型设备需求较大jn江南体育,行业在投入、产出及效益方面均占绝对优势,中西部地区基本处于弱势。近年来,由于国家持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这一形势在逐渐改变,东部地区绝对量虽继续大幅增长,但比重呈下降趋势。
从企业性质看,大型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大多具有相对较长的经营历史,在发展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及产业政策的倾斜,并能承担了国内大部分的战略性项目,在行业内处于中坚力量及主导地位,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实力、品牌、生产能力。民营企业(部分为原地方国有企业改制的民营企业)之前往往有多年为重型设备厂商提供配套零部件的历史,实现原始的资本积累,再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及兼并实现经营实力的提升,转型进入成套设备市场。该类企业规模一般不大,但相对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更为灵活,在部分细分行业领域,已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发展历史较长,技术、品牌优势更为突出,在高端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甚至形成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产业链布局。
我国重型机械企业数量多,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产品特色不明显,技术开发多是跟随型,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大型企业大而不强,质量水平不高且不稳定,知名品牌少,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较低。骨干企业新的核心技术不多,智能控制技术基础欠缺,呈现高端市场占有率不足,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局面。经过长时间的市场低迷期,企业之间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因逐步丧失市场竞争力退出市场或向其他领域转型,市场集中度存在提升趋势。根据《2017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年鉴》,截至2016年末,我国重型机械企业4,556家,较上年末减少113家。
经营规模效应的显现有助于提升重型机械企业竞争优势。此外,重型机械产品体积大、重量大,而且加工精度要求高,制造工艺复杂,企业在研制过程中不仅要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专用技术,还需要充分的工程经验积累。另外,有许多产品,市场并不能提供生产过程所需的关键设备,企业只能自行开发、制造,对企业的设计研发能力、生产技术及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因此形成较高准入门槛,新进入者较少,龙头企业在各产品细分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大连重工、中国一重、北方重工、中信重工、中国二重、上海重机、太原重工等七家企业被称为中国的“七大重工”,“七大重工”在国内重型机械行业中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市场份额上都具有较好优势,是国内重型机械行业的第一梯队。目前,七大重工的主导产品各有侧重,在各自细分市场具备绝对优势,形成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从不同细分领域看,我国煤机行业集中度较高,其中外资企业依托其技术优势,在高端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国内煤机主要生产厂商包括天地科技、创立集团、郑煤机、中煤能源、太重煤机、三一国际等。从“三分一架”细分竞争格局看,采煤机和液压支架集中度较高,按照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采煤机中创立集团、天地科技、中煤能源、太重煤机市场份额合计达到约80%。液压支架方面,郑煤机在高端市场占有率超过60%。掘进机和刮板机由于门槛较低,格局相对分散。此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2016年7月,全球最大的煤机制造商美国久益环球(JOY Global,已退市)被日本小松收购,而其下属的中国鸡西、佳木斯等工厂也已关闭。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旗下的煤机板块也基本退出中国煤机市场,大量中小煤机制造/外协企业更是选择转型或破产出清。
冶金设备方面,中国一重、中国二重、太重集团和中信重工四家冶金设备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在40%以上,其中中国一重冶金设备基本覆盖了宝钢、鞍钢和武钢等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线,其冷连轧机、热连轧机分别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和50%以上,而自主集成的高端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00%和70%以上。面对下游钢铁冶金企业产能过剩,冶金制造业市场有限,一些冶金设备骨干企业处于亏损和维持状态,中小冶金机械制造厂难以拿到合同,大面积停工或倒闭,另有一些冶金机械设备企业开始进行转型和重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向优势企业整合。
船舶制造业方面,伴随着船业竞争激烈及船舶制造中心的转移,我国与日本和韩国在全球造船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成熟船型,在技术积累方面与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我国造船企业较多,各类船企达一千多家,但是产能主要分布在国有船厂和民营船厂,分别占据国内约60%和37%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中前10家造船集团交付量全国占比在53%,我国造船业产能整合正在加速推进,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中船舶工业深化整合的一项目标,到2020年,全国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将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
轨交设备方面,轨交装备行业依赖于较高的技术水平,行业壁垒高、市场集中度高。目前全球行业内轨交设备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包括中国中车,加拿大的庞巴迪、法国的阿尔斯通、德国的西门子以及日本的日立和川崎重工。中国中车在国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且得益于国内庞大的市场,其规模优势明显好于其他几家企业。近年来轨交设备行业集中度也存在提升趋势,除了2015年中国北车和中国南车完成合并外,2017年9月,阿尔斯通与西门子合并,将西门子交通部分并入阿尔斯通,换取阿尔斯通50%的股份,阿尔斯通和中国中车成为全球轨交设备市场两家最大厂商,与排名第三的庞巴迪拉开差距。
本次行业样本数据以申银万国行业分类为标准,按照重型机械的定义(含船舶、轨道交通及配套设备),从SW机械设备细分类中选取了68家重型机械行业内已发债或上市的大中型企业,剔除主营业务已不属于重型机械业务、数据不完整、公司业务重合选择剔除其一、发债企业和上市公司重合选择剔除上市公司后,共获得35家有效行业样本(其中发债企业16家、上市公司19家)进行比较和分析。
从样本企业2018年TTM数据表现来看,2018年以来重型机械样本企业经营业绩整体呈现小幅增长态势,其中冶金矿山和物料搬运机械企业复苏较明显,但是船舶和轨交设备企业收入和净利润下滑压力依然较大,导致行业复苏的整体支撑力度仍不强。同时重型机械样本企业具有低存货周转率、低应收账款周转率特征,2018年受轨交设备企业营业周期延长影响,行业整体周转效率进一步减慢jn江南体育。样本企业财务杠杆水平有所控制,但是短期债务偿付压力仍较大,企业之间信用质量存在分化趋势,尤其是船舶设备企业亏损面扩大,偿债风险需予以关注。
从样本构成看,35家样本企业中分别包含重型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和物料搬运机械)、船舶设备和轨交设备企业数量为21家、7家和7家,分别占据国内规模以上企业约40-50%、68%和95%的市场份额,且样本中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在各自领域内起主导作用,因此样本选取对行业发展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
我国重型机械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十分明显,样本企业中中国中车、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三家中央企业收入规模均处于1000亿元以上;总资产规模均处于3000亿元以上,与其他多数样本企业规模形成很大差异。从细分行业看,船舶设备和轨交设备产品具有重型化,单位造价高的特征,因此重资产特征较冶金矿山和物料搬运机械更为明显。
大型铸锻件是支撑整个重型机械行业的基础,因此,尽管重型机械企业对细分产品的侧重各不相同,但是铸锻件生产能力可以作为考察其生产能力的通用指标。从对“七大重机”的铸锻件产能对比看,中国一重、中国二重的锻件制造能力较强,但是在铸件制造能力上弱于中信重工。
近年来,随着重型机械行业景气度弱势复苏,样本企业整体收入及盈利能力呈现小幅增长趋势,2015-2017年及2018年(TTM)[2],样本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为8,419.58亿元、8,836.24亿元、9,322.37亿元和9,244.60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3.22%、13.15%、14.00%和14.45%。其中矿山冶金机械和物料搬运机械受益于下游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经营改善及去年基础较低等原因,2018年以来经营效益改善较明显,2018年(TTM)实现营业总收入2,104.67亿元,同比增长23.49%;毛利润575.62亿元,同比增长19.67%。但是船舶和轨交设备相对低迷,近年来收入和净利润下滑压力依然较大,导致行业复苏的整体支撑力度仍不强。
盈利方面,近年来重型机械样本企业毛利率持续处于15%以下的较低水平,一方面重型机械行业主要是向煤炭、冶金、建材等基础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大型铸锻件,随着前几年行业快速增长,下游市场呈现过剩状态,需求低迷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产品价格趋于下降;另一方面我国重型机械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薄弱,无法为下游产业提供高端/全套设备,大多数企业在常规/单台设备等产业链低端竞争,加上核心部件进口成本较高,导致毛利率空间狭小。此外,近年来钢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也持续给企业带来较大盈利压力。
重型机械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前期大规模产能扩建,企业每年固定资产折旧规模较大,加之转型升级下存在持续技术研发投入要求,导致企业管理费用规模一直较大,此外重型机械市场竞争激烈,销售费用维持在一定规模。财务费用方面,近年来重型机械企业扩产热情消退,产能扩建及改造相关资本性支出减少,因此财务费用规模得以控制。2015-2017年及2018年(TTM),样本企业期间费用分别为886.05亿元、864.52亿元、999.79亿元和889.64亿元;期间费用率分别为10.52%、9.78%、10.72%和9.62%,整体保持稳定,但是公司期间费用率水平接近同期毛利率水平,企业盈利依然较为困难,尤其在行业不景气时期期间费用对利润侵蚀将较为显著。
非经常性损益亦对重型机械企业盈利情况产生较大影响,受市场需求低迷、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样本企业在行业低迷期持续计提了较多的资产减值损失,但部分企业在投资性净收益及营业外净收入方面获得一定补充,近年来整体非经常性损益呈现波动,2015~2017年及2018年(TTM)样本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分别为140.25亿元、-28.12亿元、35.64亿元和-19.91亿元。其中2018年(TTM)出现非经常性亏损主要是由于天海防务对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并对多个已交付但难以回款或长期停滞项目计提大额资产减值损失,导致此段期间计提较多资产减值损失所致。
受上述因素综合影响,近年来样本企业净利润呈现波动,2015~2017年及2018年(TTM)分别为245.26亿元、145.00亿元、268.70亿元和255.42亿元。其中2018年(TTM)净利润同比下滑4.94%,主要还是受样本中的造船企业和轨交设备企业拖累。35家样本企业中仅15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实现增长,净利润增长企业中13家来自冶金矿山和物料搬运机械行业,而造船企业和轨交设备企业净利润普遍下滑,其中天海防务、中国船舶、中船防务、康尼机电等业绩下滑较严重。此外,35家样本企业中7家企业经营亏损,亏损企业数量较2017年增加6家,其中3家企业新增于船舶设备行业,尤其是天海防务、福建船舶和中船防务亏损较严重。
从资产构成来看,重型机械企业生产模式是单件小批量,加之主要为基础工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使得重型机械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大,前期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设备,而且定制的生产过程复杂,周期长,导致原材料、在制品占用的流动资金量非常大,加上企业普遍采取宽松信用政策,导致赊销规模大,也对营运资金形成占用,这些构成了其资本密集型的特征。重型机械样本企业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平均占比分别为62%和38%,其中流动资产以存货和应收账款为主,非流动资产又以固定资产为主。截至2018年9月末,样本企业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合计3,703.27亿元,近年来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在重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下,使得企业开工及扩产意愿下降;另一方面,每年折旧对固定资产规模产生影响。
流动资产方面,近年来重型机械样本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增长较快,在资产中占比有所上升。2018年9月末样本企业存货总量为3,242.98亿元,较年初增长14.72%。此外,近两年,大型项目和成套项目的销售合同增多,公司为赢得此类合同,在签订时放宽了客户的付款条件,而随着部分客户出现资金紧张,或刻意延缓验收等,导致不能按照合同约定或项目进度按时支付货款,从而造成应收账款增加,2018年9月末应收款项较年初增长12.46%至1,140.26亿元。同期末,应收账款和存货合计占据流动资产比重接近40%。
“单件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和“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使得重型机械行业的资产利用率相对较低,这主要体现在低存货周转率、低应收账款周转率,近年来重型机械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周转率不超过4次/年,存货周转率也处于2次/年的低水平。2018年以来,冶金矿山和物料搬运机械得益于下游经营状况改善,前三季度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速度同比加快,样本企业中分别有占比63.16%和57.14%的企业周转天数同比出现缩短,尤其天地科技、郑煤机、北方股份、国机重装等龙头企业经营效率提升较明显。船舶装备企业随着行业缓慢复苏,经营情况也出现一定改善,尤其是福建船舶和中船防务去库存效果十分显著。但是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存货去化和销售回款形式依然较为严峻,样本企业营业周期普遍延长,受此拖累,2018年前三季度重型机械样本企业整体经营效率有所下滑,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85.37天和146.08天,较年初分别延长3.52和18.71天。
现金流方面,由于经营环节占用较多资金,重型机械样本企业经营获现能力一般,2015~2017年及2018年(TTM)样本企业营业收入现金率分别为102.26%、101.42%、102.17%和107.03%,同期,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分别为165.43亿元、-30.90亿元jn江南体育、336.71亿元和307.59亿元,样本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呈现波动,对债务覆盖能力较弱。
资产负债情况方面,近年来随着上个行业周期广泛存在的宽松销售条款消退,重型机械企业资本性支出减少,加上行业回暖,主业自身创利能力提升,企业债务压力略有减轻,样本企业整体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2015~2017年末及2018年9月末,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5.55%、65.39%、63.64%和63.75%。
从负债规模来看,2015~2017年末及2018年9月末,样本企业负债总额分别为9,839.13亿元、10,555.26亿元、10,957.02亿元和11,647.40亿元,仍呈增长态势。从债务结构来看,样本企业负债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比在70%以上,债务期限结构仍有待改善。
从刚性债务来看,2015~2017年末及2018年9月末,样本企业刚性债务分别为4,039.02亿元、4,877.61亿元、4,624.54亿元和4,905.88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为41.05%、46.21%、42.21%和42.12%,样本企业刚债规模有所波动,整体仍处在较高水平,且以短期为主,仍面临较大的即期债务压力。
从短期偿债指标来看,2018年9月末样本企业流动比率和现金比率分别为1.33倍和0.39倍,较上年末的1.35倍和0.50倍均有所下降,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下降,绝对值依然较低,行业整体流动性压力仍较大。从长期偿债能力来看,2018年9月末样本企业EBITDA(TTM)/带息债务为0.14倍,较上年的0.15倍略有下降,整体覆盖程度仍不高。
[2]TTM代表按2017Q4~2018Q3进行预估的期间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